1/29/2008

[Aromatherapy Recipes] - 孕期精油配方

截錄轉載自【發芽孕事-孕婦的精油配方】

(1) 孕吐:

50%的孕婦有噁心、晨吐的經驗,可能發生在早晨或任何時間,孕婦依然要注意攝取營養食物。可嗅吸薑或檸檬或薄荷。

(2) 腰酸背痛:

越到懷孕末期,腰的酸痛越明顯,應避免穿高跟鞋,站立、坐姿過久,並以精油按摩、熱敷,可以獲得最棒的改善。

薰衣草2滴+茶樹2滴+檸檬4滴+杏桃仁油30ml

(3) 靜脈曲張:

當循環負擔變重、循環不良,靜脈容易擴張浮出體表,造成疼痛,妊娠結束後,靜脈曲張的問題就可望改善,可穿抗靜脈曲張襪獲得足夠的支持,並以絲柏、檸檬精油搭配金盞花藥草油、小麥胚芽油及甜杏仁油,按摩在腿部,由下往上輕輕按撫。

(4) 痔瘡:

懷孕期及產後易生痔瘡,可用山榆精露溼敷,達到收斂之效,也可用天竺葵15滴+絲柏10滴在50ml的蘆薈膠中,獲得防治的效果。

(5) 便祕:

懷孕的荷爾蒙變化及胎兒對內臟器官的壓迫如大腸,容易使消化性的平滑肌蠕動減緩,造成便祕,因此以順時針按摩腹部的小腸及結腸區,效果最好,孕婦可用甜橙、黑楜椒、桔子、橙花。

(6) 妊娠紋:

當體重增加速度超過皮膚的彈力纖維的承受度時,即產生偏咖啡色的粗粗條紋,好發在肚子、臀部、大腿及胸部。妊娠紋的預防可在一開始懷孕時就做。前三個月可用杏桃仁油+酪梨油+小麥胚芽油+10%的玫瑰果油。第四個月以後可加入1.25%的精油包括薰衣草、橙花、紅柑、桔子,(可順便防治便祕)。橙花價格稍高,可以乳香或花梨木替代。

(7) 皮膚問題:

孕婦的皮膚,容易因荷爾蒙的變化或整體交互影響,影起孕斑、青春痘、暗沈、皮膚癢,可根據症狀塗抹合宜配方。皮膚癢而抓出血,以德國甘菊15滴與50ml 的蘆薈膠調和,效果最好。

(8) 流產:

小產或人工流產,對女性在身體上的傷害及心靈的副面衝擊,可以運用天然植物精油的照顧,讓身體回復健康,讓心靈獲得安慰與醫治,同時讓身心靈重新回到平衡,運用精油水療,每日自己按摩,直到感覺身心強壯健康為止。適合的精油有乳香、玫瑰、茉莉、橙花、花梨木、天竺葵、快樂鼠尾草。

(9) 生產:

第一胎生產的平均時數是18個小時,或更長,根據個人骨盆腔、子宮頸、胎兒大小、胎位及助產醫護人員的經驗等變數而不同。在生產日可用精油按摩腹部以紓緩鎮痛及身體不適及心理壓力。茉莉在第二胎生產時能提供很大的幫助。臨床研究指出薰衣草是一般產婦最能接受的香氣,效果也好。若你喜歡快樂鼠尾草的香氣,那麼身心放鬆的效果是可預期的。也有人用辣薄荷,幫助處理噁心的不適。若你不知道自己生產日會遇到什麼情況,就把茉莉+快樂鼠尾草+薰衣草調和在乳液中,帶去待產室,在子宮收縮後的空檔,讓你的家人或伴侶為你按摩下腰及尾椎區, 這會給妳一個難忘的生產經驗。預防噁心發生,就帶100%純辣薄荷1瓶,準備1滴嗅吸,或數滴在你的病床周圍(不要太多,3-5滴),順便可以讓忙碌的醫護人員精神大振,工作效率更好。

(10) 產程,一般分為三階段:

第一階段是子宮頸逐漸張開到五指(通常要12小時,第一胎);第二階段嬰兒出來,離開母體;第三階段是推出胎盤。在生產日的前一週按摩會陰部,幫助放鬆外陰部,可以減少外陰切開術的必要。在台灣,醫生以外陰切開術助產及再縫合,似乎是醫院的標準醫療服務,但在日本或其他西方國家,只有在必要時,才做外陰切開術,真正做到100%的自然產。若是醫院在衛教上,教導產婦做外陰部的按摩,那麼醫生就不必外陰切開及麻煩的縫補傷口,產婦也就不用在15天中,忍受傷口的紅腫痛。若是醫生會幫你做外陰切開術,那麼自己還是值得產前一週按摩會陰部,幫助術後復原。配方是:玫瑰+快樂鼠尾草+金絲桃+小麥胚芽油。術後會陰部縫補傷口的紅腫,你可以準備一個精油藥膏,每日在小便後,以溫水沖淨會陰部,便抹上精油藥膏。配方是茶樹10滴+薰衣草10滴+德國甘菊5滴+50ml 的95蘆薈膠。

(11) 產後胸部護理:

胸部的熱敷及按摩是一定要的,大部的女性都有漲奶的經驗,同時為著哺乳順利,按摩胸部是醫院必教的衞教,可以請教就診的護士。熱敷的器具,自己做的最好,取一長方密封布袋(似毛巾或絨布),內放1/3的米或小麥。就成了熱敷袋。要用時,加熱一下,熱敷袋較熱毛巾溼敷方便,熱度又持久。按摩油可準備杏桃仁油 40ml+金盞花油5ml+月見草油5ml+小麥胚芽油5ml

(12) 產後憂鬱症:

印度的“阿優吠咑”(Ayurveda)的生命醫學寶典,最重視婦人產後身心靈的健康。因為產婦不僅身體“化學成份”改變,更因為社會角色改變的衝擊,從太太的身份變成母親,必須擔負照顧小孩健康責任,同時公婆、親友都給予許多不同哺育的意見,身心靈容易混亂。具回春效果的精油如白檀木、乳香、沒藥、玫瑰、茉莉,最宜身心靈調整。紓壓精油如佛手柑、橙花、甜橙、花梨木、廣藿香、岩蘭草、薰衣草,都可防治產後憂鬱症。

(13) 產後去水腫:

產後身體的水氣很重,只要一吃鹽,可能下半身就會浮腫,因此勿吃鹽,同時以利尿,助淋巴循環代謝的精油泡澡、按摩。可選擇杜松子、茴香、絲柏、葡萄柚、迷迭香等促進淋巴循環的精油。

(14) 產後泌尿道感染:

產後免疫力弱,容易泌尿道分泌物多,而引起感染,茶樹是最棒的好朋友,用在泡澡、坐浴、噴劑或純劑。幫助你渡過一直看婦科醫生的尷尬。

(15) 出生嬰兒精油:

必備的嬰兒禮物:薰衣草、桔子及洋甘菊(若太貴,可選擇洋甘菊精華油作替代),加上甜杏仁油,及薰衣草精露、薰燈,就可以克服許多嬰兒的不適症,如脹氣、尿布疹、頭皮粗乾、皮膚乾、不好睡、蚊蟲叮咬,擦傷、瘀傷、給予幸福的氣氛…在新約聖經,東方三博士帶來乳香、沒藥、黃金給剛出世的耶穌作祝福的禮物。 “黃金”,我們以為是財富的象徵,當時的文化傳統,黃金也代表“好運” 、“回春”及“醫治”。乳香及沒藥在當時是尊貴的藥油,其價值在於與神的連結,開發靈性。這三博士瞭解到耶穌是彌賽亞、是救世主,所以取這具有象徵意義的三件禮物,祝福耶穌。

[health] 避免生出過敏兒,從娘胎做起


孕期調理menu
孕期避免過敏飲食
避免生出過敏兒,從娘胎做起
文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師 林妙卿
輯╱張玉櫻

過敏問題日益嚴重!如何避免生出過敏兒,是所有孕媽咪的期盼,尤其是本身就有過敏體質的孕婦更要注意。那麼要如何避免生出過敏兒呢?必須從一懷孕時就開始做起!

懷孕期間母體荷爾蒙的改變,會影響到身體的免疫系統及過敏反應,這些荷爾蒙有類似類固醇的作用,會削弱身體的過敏反應,以便減少對胎兒的排斥(因為對正常的身體而言,胎兒是多出來的東西,身體會把它當作異物看待而排斥它)。奇妙的是,對於其他體外來的真正異物,母體的免疫機制反而是提高的。

有過敏體質的孕媽咪

◎氣喘
原本有氣喘的女性一旦懷孕,氣喘發生的頻率會提高,甚至有的人會在懷孕時初次發作氣喘。所幸,氣喘的嚴重度會變輕,而且很容易被藥物控制。
氣喘發作會降低供應給胎兒的氧量,若沒有好好控制,比較容易發生早產及胎兒體重過輕的現象。大部分氣喘藥物對孕婦及胎兒是安全的,但還是建議劑量盡可能放低。

◎過敏性鼻炎
不少婦女常常在懷孕時才初次發作過敏性鼻炎,孕媽咪會有鼻塞、鼻癢及鼻涕多的症狀,是孕期荷爾蒙激發所造成的。

◎濕疹
這是過敏體質特有的皮膚症狀,或許是因體內荷爾蒙具有類似類固醇作用的緣故,濕疹的狀況反而改善了。

◎蕁麻疹
懷孕期間皮膚有蕁麻疹及類似過敏紅疹的情形相當普遍,搔癢、丘疹、斑點就是它的特徵,尤其是下腹部及大腿上端會奇癢無比。懷孕後期會稍緩解,一生下寶寶後,紅疹很快就消失。

未出生,先過敏?

◎過敏與遺傳有關
若孕媽咪有過敏體質,則寶寶有30%的機率會有過敏體質;如果父母雙方都有過敏體質,則寶寶有過敏體質的機率會提升到60%;如果父母雙方都有氣喘,則寶寶有過敏體質的機率更可達到80%。
◎過敏與孕媽咪所處環境及飲食有關

抽菸
孕媽咪在懷孕期間(尤其是懷孕初期)抽菸,會使寶寶將來較可能有過敏體質;如果寶寶被生下後又處在二手菸的環境下,那麼過敏的機率更會增加。

初生季節
如果父母都有過敏的寶寶,出生季節剛好是花粉傳播的季節(台灣通常為春、秋季節),那麼寶寶罹患鼻子過敏及氣喘的機率會提高。

飲食
懷孕末期若吃了會激發過敏反應的食品,均可能使寶寶有過敏性疾病。因此有過敏傾向的孕媽咪應多留意以下事項:
* 避免過量喝酒。
* 避免食用會激發過敏的食物。
* 避免過度暴露在狗、貓等寵物及家塵中。
* 在孕期中仍可常規繼續服用氣喘藥。
* 避免非處方藥及含色素或填充劑之維他命;另外,阿斯匹靈(解熱鎮痛劑)、可待因(止咳劑)、貝塔阻斷劑(治高血壓藥)等可能啟動過敏機制,亦應特別小心。

★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:

蛋白質類:包括蛋白、有殼的海鮮類(如蝦子、螃蟹、蛤、牡蠣、干貝等),以及不新鮮的魚貝類等。
蔬果類:荔枝、芒果、草莓、柑桔類等。
核果類:核桃、腰果、乾果、芝麻等。
豆類:花生、黃豆、豌豆等。

避免寶寶過敏的7大方法

1. 全母乳餵哺至少6個月,哺餵母乳期間,媽咪應嚴格避免食用會激發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。
2. 避免哺餵牛奶或其他配方奶,如果母奶不夠,可餵哺低過敏配方奶。
3. 除非絕對必要,否則儘可能不用抗生素治療病毒感染。
4. 常規施打預防針。
5. 避免食用含核果油、香料及添加物的奶油。
6. 副食品的選擇盡量用生鮮食材製備,避免加工的嬰兒食品。
7. 避免暴露在菸霧中。

林妙卿

學歷
輔仁大學家政系畢
台北醫學院護理助產專修科畢
經歷
台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營養師
台北中山綜合醫院營養部主任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營養科院聘主任
現任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師

1/10/2008

懷孕中期飲食營養須知


2005.3嬰兒與母親
孕期調理menu

胎兒漸漸長大囉!
懷孕中期飲食營養須知

文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科技士 陳淑琴
輯╱張玉櫻


懷孕中期是由12週至24週(3~6個月),此期間又可稱為「生命的律動期」,因為寶寶就要開始與我們有互動了!寶寶會有吸吮動作、伸展軀體,也會開始和我們說說話了!

孕媽咪在此期體重將增加約5~6kg,所以必須增加總熱量的攝取,每日平均增加300大卡的熱能,每週就可以增加0.5kg的體重,以提供母體組織增建、胎兒成長和胎盤發育;也因為代謝負荷的增加,並節省蛋白質的消耗以提供建造組織的功能,故熱量增加是必要的。

懷孕中期需增加的營養素

行政院衛生署「國人膳食營養參考攝取量(DRIs)」中建議懷孕第二期除熱量增加以外,需增加的營養素還有蛋白質、鎂、碘、硒、維生素C、B群、葉酸、維生素D、維生素E。

*蛋白質
為了要讓胎兒正常發育和預防孕媽媽自己貧血,必須攝取足夠量的鐵質及鈣質,但是蛋白質更是不可缺乏,因蛋白質若攝取不夠易引起全身性水(浮腫),這是代謝不完全的緣故。
※富含蛋白質的食物:魚、肉、蛋、豆、奶類都富含高優質蛋白質

*鎂
鎂除了構成牙齒與骨骼的成分外,並參與醣類代謝,是一種能量代謝因子;還與鈉、鉀、鈣,共同維持心臟功能、肌肉細胞與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。胎兒的成長,如骨骼發展、胎動及毛髮生成,需要足夠的「鎂」來參與作用,逐日而成才能有健康的寶寶。
※富含鎂的食物:乾果類、深綠和黃色蔬果

*碘
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主要成分,也是維持正常生長發育、增進肌肉神經代謝率、調節細胞氧化作用的重要成分。為避免胎兒生長過程中影響頭髮、指甲、皮膚、牙齒的完整性,碘的攝取是不可忽略的。
※富含碘的食物:含碘食鹽、海帶、紫菜、魚類(海魚)

*硒
是營養素中的微量元素,具有抗氧化、抗癌、增添免疫力的功能;此外,硒還有一重大功能,就是「抗不孕」,因為睪丸及前列腺是儲存大量硒的地方。硒的功能與維生素E是相輔相成的,更能提高維生素E抗氧化機能,可共同除去人體細胞內過氧化物質及自由基,保護體內細胞與核酸的完整性和正常功能。硒是一個隱形保護者,懷孕期間更需要有足夠攝取量,才能在免疫功能上發揮最大作用,但因為是微量元素所以容易忽略它的存在。
※富含硒的食物:洋蔥、番茄、花椰菜、小麥胚芽、小麥麩皮

*維生素C
維生素C可促進膠原形成、構成細胞間質成分、增進細胞間排列的緊密性、參與體內的氧化還原反應,以及維持體內結締組織、骨骼、牙齒生長。在懷孕期間,維生素C還有助於將葉酸變成活化型,增進對鐵質的吸收。
※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:新鮮蔬菜水果

*維生素B群
懷孕第二期中要增加的B群有B1、B2、B6、B12,這些都是構成輔?的重要成分。由於B群都是屬於水溶性物質,而且又不能由身體自己製造或合成,都要由食物攝取來獲得,故選擇多樣性的食物種類是我們必須知道的,以下就來一一了解這一群營養素的功能。

(1)維生素B1:參與能量代謝反應、維持心臟及神經系統功能(維生素B1嚴重缺乏時,會引起腳氣病)、維持正常的食慾。但是維生素B1易受熱影響,要提醒大家烹煮時要盡量縮短時間,較能保持多量的營養素。
※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:糙米、全穀類、堅果類、豆類、豬肉、內臟、新鮮蔬果

(2)維生素B2:也與能量代謝反應有關,還可以維持皮膚、指甲、頭髮的健康,增進視力、減緩眼睛疲勞。懷孕期間有時會因為身體不適或容易疲勞,而用看電視或閱讀書籍來舒緩自己,此時別忘了補充富含維生素B2的食物。
※富含維生素B2的食物:酵母粉(健素糖)、全穀類、綠色蔬菜、牛奶、蛋

(3)維生素B6:參與胺基酸(蛋白質的基本組成物質)代謝、促進紅血球中紫質的形成、維持紅血球的正常大小,體內抗體形成、神經系統的健康更需要維生素B6。懷孕中期後有些媽咪們會有腳抽筋的情況, 一般都認為是鈣質不夠所引起,但是當維生素B6缺乏時也會導致肌肉抽搐以及手腳抽筋,因此足夠量的維生素B6可以減緩夜間及清晨的手腳抽筋情形,有時眼皮的抽動也是因為維生素B6缺乏所造成的。
※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:未精緻穀類、魚、肉類、水果、乾果類、蔬菜,只要餐餐都有吃到各類食物,就不用擔心會有缺乏的情況發生。

(4)維生素B12:可防止貧血,因為紅血球的形成及再生,維生素B12是一項極重要的營養素,如果攝取不足甚至缺乏將容易引起惡性貧血、阻礙腦細胞形成過程。雖然會產生缺乏症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,但是長期處於營養不穩定狀態,對身體的健康總是構成威脅。
※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:肝臟或腰子(每週補充一次)、牛肉、豬肉、蛋、牛奶、乳製品

*葉酸
葉酸與細胞分裂有密切關係,當葉酸攝取或儲存不足時,會有下列情況產生:(1)無法合成普林及嘧啶,胎兒染色體就無法完全形成,而造成生長遲滯;(2)當製造紅血球過程中,紅血球若因為染色體量與質不足,就無法進行正常的分裂而導致「巨球性貧血」,懷孕期間孕媽咪如果蔬菜、水果攝食不夠或飲食不均衡,易缺乏葉酸而成為巨球性貧血症的高危險群,在懷孕0~6週會造成胎兒的「神經管缺損」,即使是懷孕中期缺乏,也易有早產或出生嬰兒體重過輕的情形。
※富含葉酸的食物:肝臟、蛋、酵母粉、深綠色蔬菜、豆類、柳橙類、香蕉

*維生素D
缺乏鈣易有骨質密度鬆散,缺乏維生素D則易有佝僂症及嚴重蛀牙發生。俗話說:「生一個小孩掉一顆牙」,不完全是因為鈣質缺乏而已,如果維生素D攝取吸收不足,懷孕期間牙質防禦能力降低,又口腔清潔衛生不良,蛀牙情形便會有如春筍般,逐漸浮現。維生素D的攝取很簡單,在陽光不刺眼的情況下,曬曬太陽就可以將皮膚上的脂肪轉換成維生素D,外加輕鬆的運動,到公園、學校、郊外走路、散步順道享受日光浴,就可得到了。
※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:魚肝油、體型大的魚類、沙丁魚、牛奶及乳製品

*維生素E
是屬於脂溶性維生素,很好的抗氧化物質,可增加皮膚彈性及延遲皮膚老化、增強紅血球壁的彈力。
※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:肝臟、魚肉、雞肉、蛋黃、魚油、油脂、蔬菜、乾果類、全穀類
Lilypie 1st Birthday Ticker

##HIDEME##

Gaiam.com, Inc TheBabyOutlet